《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集合15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是时候写一篇观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看着即将毕业的孩子们,我想除了联欢、留言外还应该送点精神食粮给他们。我决定放部电影,选什么呢?对,就它——《放牛班的春天》!利用品德课和中午休息时间,我们共同看完《放牛班的春天》这部影片。说实话,这是我第三次观此片了,我的心灵再次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四十八年前,主人公马修到一家学校担任学监,这个学校被称为“池塘之底”,这个学校由调皮的孩子,残忍的校长,冷酷的教师,严厉的制度构成。马修怀着一颗仁爱之心看待这些孩子,对学校残忍的“行动—反应”制度深恶痛绝。他热爱音乐创作,他用爱心关怀孩子,在他的执着下,费尽心思组成了一个合唱团,为他们谱曲,用音乐引导他们的心灵。当然,最后的结果是音乐净化了孩子的心灵,也对他们的人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这部影片采用了倒叙的方式,当年合唱团中的领唱莫杭治后来成了指挥家(当然,他的成就是因为当年马修发现了他在音乐方面的天赋),因为母亲病逝回家的时候,当年合唱团的伙伴佩尔诺来找他,给了他一本马修的日记。马修在日记中记载了这感人的一切。佩尔诺当时是个孤儿,总在周六的时候等在大门口,希望父亲会来接他。后来马修被学校解雇了,当他要登上汽车的时候,佩尔诺一路奔跑赶来,要马修带他走,马修先是拒绝,后来又不忍心,回来把佩尔诺带走了。佩尔诺的执着是有道理的,那天正好是星期六。
看完这部影片,我为哈珊校长的粗暴残忍而愤恨;为孩子们曾经不幸的遭遇而惋惜;为孩子们遇到马修而庆幸;为马修的善良真诚而感动;为杭莫治的改邪归正而释怀;为佩尔诺的执著坚守而欢欣。
我的记忆深处从此烙下了一个不可磨灭的情节:当马修神情黯然地离开学校大门时,收到了曾经是顽劣甚至邪恶的学生在卡片上写满了的思念与祝福,那一双双挥舞着的手诉说着留恋与不舍,这一刻,马修露出了幸福的笑脸;那一刻,我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看了这部影片,感动之余,我也得到了深刻的启示: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应该看到: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关键要看怎么去挖掘,怎么去教育,充分挖掘孩子的优点天赋潜能和爱心,孩子才能很好地成长起来。这部法国影片中马修的行为,杭莫治的成材,佩尔诺的成长,有力地印证了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的一句话:“漫天撒下爱心种,伫看他日结果时”。因此这部影片值得我们观看,更值得我们品味。
庆幸,为我的学生。庆幸,为我自己。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2“寻找通往彩虹的路,最终会发现春天的到来……”一阵阵优美的旋律从电视里传来,我情不自禁地放下手中的笔,凑到电视机前——哦,原来是《放牛班的春天》。
光看题目,也许你的脑海里会浮现出一幅绝美的画面:一碧千里的草原、自由自在的牛群、优哉游哉的牧童……但实际上,影片中的孩子们的生活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儿!这所名为“池塘之底”的男子寄宿学校,简直就是一座监狱,高大的水泥墙,厚重的铁皮门,将校园围得铁桶一般。教师们则神情严肃,威严四射,除了大声训斥“安静”“安静”之外,就是用力推搡着孩子,去打扫卫生或是关禁闭。 “一犯错,就处罚”,便是这儿的校规。在这里,这冷冰的、粗暴的一切,真是让人不寒而栗!
直到克莱门特·马修的到来,这尘封已久的寒冰才开始渐渐褪去,孩子们终于迎来了属于他们的春天。这是一位充满了宽容与仁爱的代课教师:当院长气势汹汹地责问那些孩子时,马修则会努力为他们遮掩,尽管那些捣蛋鬼在前一秒还在惹他生气;当家长忧心忡忡地询问孩子近况时,马修则会努力编织各种理由,帮孩子们隐瞒违纪事件,解除家长的忧虑,维护孩子的尊严……就这样,他以自身的人格和魅力,渐渐地走进了孩子们的心里,赢得了孩子们的喜爱!
马修,不仅用他自己独有的方式,引领着孩子们改变种。种恶习,更为重要的是,他唤醒了孩子们心中的对美的渴望。这位才华横溢的作曲家,在短短的几个月中,成功组建了一个合唱团,让孩子们喜爱上了音乐。尤其是皮埃尔·莫翰奇,他对音乐的钟爱和在音乐上的天赋,在马修的赏识与鼓励下,最终成为了一名著名的音乐家。而马修自己,也在孩子们的感染下,重新开启了他的作曲之旅。甚至连那古板的院长,竟也一时一改往日的不苟言笑,和孩子们打成一片,一起嬉戏玩笑了!
虽然,马修最后被开除了,但作为教师,马修无疑是幸福的,因为他得到了六十多个孩子的喜爱与尊敬;作为马修的学生,这六十多个孩子更是幸福的,因为他们获得了马修阳光般温暖的爱,他们明白了世界不仅仅只有一个小学校那么大,他们体会到了音乐的美好、爱的美好、世界的美好,还有自身的美好,而所有这一切,都是马修用爱和音乐传达给他们的。
高压、处罚,就像阵阵砭骨寒风,它们只会将世界冰冻;而音乐、爱心,却能融化寒冰,编就一幅美好的春天画卷!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3电影的创作往往是让人们明白一些生命存在的道理,几乎生活在这个世界的每一个人都有亮点值得去学习,每个职业都有其工作要领,这部法国制作的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让我感慨颇深,作为教师,我对它充满兴趣。教师?我对于这个概念,看似熟悉,事实上十分陌生。对于学生身上有什么值得挖掘的东西,我更是被蒙上一层迷沙。马修,一个平凡的教师,要说为事业奋斗终身,可能有些大,在处理学生问题的角度分析,他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尽职尽责的优秀教师。当周末又重温了一次放牛班又重温了一次经典,我又多了些收获……
不同的孩子要有不同的教育方法是我从这部影片中提炼出最深刻的职业修养,孩子在刚刚迈入校园或是体验校园生活已经很久的情况下都会有自己不同的不成熟的处事态度。从每一个孩子身上都有闪光点可寻,针对放牛班的现状,马修以一种很乐观的处事态度外加一颗童心将孩子们最终征服,并且坚持己见与校长错误的教育方式进行抵抗。从他身上我看到了现代教师的影子,无私的奉献精神,我将这个光环带在当代教师的头上,马修则是他们的缩影,体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光彩。留恋父母的佩尔诺、内敛含蓄的莫杭治、充满仇恨精神崩溃的蒙丹…孩子都是天真的孩子,只有不正确教育方式的教师,没有做不成好同学的孩子。佩尔诺对于父母的留恋,影片已每周六去等待父亲的方式体现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老师作为孩子的第二任父母,马修用心呵护这个小孩子,真的让孩子住进了他的心中,随时保护着他,让他感受到了父爱,对他产生了依赖。莫杭治成才的过程曲折,他相对内敛,不愿显示自己的才华,对他人充满芥蒂,马修注重细节观察孩子,读懂了孩子的内心,最终感动了他,让他的才华得以展示,实现了梦想。对于蒙丹这样不可理喻的孩子仍然有一颗宽容之心。这不得不让我为之佩服。
好老师的概念是什么?仅仅传 ……此处隐藏7372个字……适得其反,使我们产生逆反心理,我们觉得老师很讨厌,就偏不听老师的课,或产生怕老师的心理。在家庭中我们的父母也有这样的教育方式,上个星期爸爸教我写作业,我没认真听他就一巴掌打向我的头。当时我心里想,爸爸太凶了,我以后都不理他了,也不想写作业了。所以严惩在一定程度上是不能解决问题的,特别是用在教育孩子的身上。
这部电影,多数是讲马修如何感化学生的。但从中表达出了马修对孩子的关爱,以及孩子们对给予他们最珍贵东西的马修先生的感激。这部电影的含义很深,但是,它是一部很让人受鼓舞的电影。看过它的人,一定都能从中感悟到一些道理吧。我希望不管是在学校或是家庭教育上应该像马修老师一样用理解、宽容的人性化教育方式,这样才能更好的把握好教学,使我们学到更多的知识,才能得到我们的认可。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3今天,老师特意省出了两节课的时间让我们看了一部电影。 看完这部电影后,我深有感触,如果我也在那里读书的话,我肯定已经跳楼自杀了,你可能不知道在那里的规矩只有三个,一:服从指挥,二:服从指挥,三:服从指挥。
还有一个重点就是,如果一个人对老师做了个恶作剧,伤到老师了,他们之中如果没有人甘愿承认的话,他们校长就会不假思索的让所有人轮流受罚,不管是肇事者还是无辜人。总之,他一个都不会放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的救星终于来了,他就是马修。我说马修老师是他们的救星的原因是,他对孩子充满了爱心,对犯错的孩子,不是一味打骂,也不是动不动关禁闭,无视孩子们的惊恐害怕,而是给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在他的循循善诱下,每个孩子都捡回了自信,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春天。
在生命中,一个教师对孩子们的影响力是极大的,一位坏老师,可以毁掉一个孩子的一生,让孩子的一生都过得暗淡无味,而一个好老师往往可以用一句温柔的鼓励,用一个肯定的眼神,用一句关心的话语。点亮一群孩子的人生,让他们的一生都活得光彩有力。 在这部电影中,马修好似一位放牛人,用自己的爱心找回了丢失了的牛群,用爱化成了一盏盏灯,照亮了前进之路,用爱化成了一个个路标,无时无刻指引着前进的方向。我想说只要人生充满着爱,就没有什么不可能,因为,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阻挡爱的脚步,只要你真心的做一件事,你就发现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马修老师,我会一直支持你,支持你对孩子们做的一切,支持你在教育方面不分贵贱的精神,支持你那良好的教育方式,马修老师,大胆的去做吧,孩子们一直都在为你鼓掌!
每个人都是一样的,不应该因为身体有缺点就被别人瞧不起。做老师,就应该做一个平凡而伟大的老师。我觉得,每一个教师给予学生的不仅是渊博的知识,还有在学生失败时说的那一句句鼓励的话语,在学生迷茫的时侯伸出的援助之手。电影往往是虚构的,可是,有些电影中却包含着无尽的真理,尽管它们是虚构的,可是它们却可以像一个不容更改的事实一样,在我们的心中留下一个永远的印迹,像一个永不消失的光点,点亮我们的生命,指引我们前行!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4看完《放牛班的春天》这部影片,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感谢学校的安排,使我又受到了一次良好的师德教育。
这部电影虽然没有华丽的服饰和背景,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但简单,清纯的音乐贯穿着整部影片,这是本影片的一大特色,在天籁般的童声中,我和同学们一起欣赏了这部法国影片——《放牛班的春天》,一起感受着一个学监和一群问题学生之间发生的一些平淡又令人感动的故事。
四十八年前,主人公马修到一家学校担任学监,马修是一个秃顶的老师,他其貌不扬,但人倒是不坏。他喜欢音乐,于是他便开始用音乐来教化那些问题少年们,艺术的确有其自身的魅力,但尊重同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个学校被成为池塘之底,这个学校由调皮的孩子,残忍的校长,冷酷的教师,严厉的制度构成。马修怀着一颗仁爱之心看待这些孩子,对学校残忍的“行动—反应”制度深恶痛绝。他热爱音乐创作,他用爱心关怀孩子,在他的执着下,费尽心思组成了一个合唱团,为他们谱曲,用音乐引导他们的心灵。当然,最后的结果是音乐净化了孩子的心灵,也对他们的人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这就是尊重的魅力、温和的魅力、情感的魅力、爱的魅力!
看完这部影片,我为哈珊校长的粗暴残忍而愤恨;为孩子们曾经不幸的遭遇而惋惜;为孩子们遇到马修而庆幸;为马修的善良真诚而感动;为杭莫治的改邪归正而释怀;为佩尔诺的执著坚守而欢欣。
我的记忆深处有一个不可磨灭的情节:当马修神情黯然地离开学校大门时,收到了曾经是顽劣甚至邪恶的学生在卡片上写满了的思念与祝福,那一双双挥舞着的手诉说着留恋与不舍,这一刻,马修露出了幸福的笑脸;那一刻,我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看了这部影片,感动之余,我也得到了深刻的启示: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关键要看怎么去挖掘,怎么去教育,充分挖掘孩子的优点天赋潜能和爱心,孩子才能很好地成长起来。这部法国影片中马修的行为,杭莫治的成材,佩尔诺的成长,有力地印证了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的一句话:“漫天撒下爱心种,伫看他日结果时”。因此这部影片值得我们观看,更值得我们品味。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5“别忘了山谷里寂寞的角落里野百合也有春天……”突然听到这一首歌,想起了前些天北师大培训班班主任李斯群老师组织学员观看的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我不太爱看外国影片,可是这部电影我己经看了两遍,因为这部电影看似简单质朴,却反应出了伟大而温情的人性主题,是一个关于教育理念的探讨影片,整部电影中,马修通过自己的智慧与包容,赢得了学生的喜爱,也将学生甚至是被哈桑校长的粗暴、刻薄、自私、贪婪和刚愎自用而压制的老师们拯救。
故事发生在法国某个小镇的郊外,有这样一个学校,名叫“池塘之底”,拥有着阴寒森然的建筑、沉重笨拙的大门,陈旧斑驳的教室以及压抑阴森的氛围,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调皮,能设陷井将老师眼睛撞成重伤,能偷20万法琅,能掐着校长的勃子按在桌子上的一群没有教养,无可救药的问题孩子,他们受着犯错就要关禁闭、暴打的体罚教育,他们未来可想而知。一天,镇上来了一个代课教师马修,他才华横溢,对孩子包容,爱护,对孩子们充满了爱心。他发掘孩子们的长处,组建了一支合唱队,让这些孩子重新拾回了自信,而对于犯错的孩子他也不会一味偏袒,而是循循善诱,动之以情,片中莫杭治犯下错误,在一次演出中马修故意不让其参与,而莫杭治躲在一旁偷偷地看着,马修看在眼里,指挥时转身面向莫杭治授意让他唱,于是莫杭治高声唱了起来,莫杭治成了片首那个著名的指挥家。那个偷钱的孟丹,在校长去拿着马修做出的成绩去邀功的时候一把火把学校烧了而此时马修带着孩子在野外。校长因为马修对孩子的包容,要辞退他,孩子们关在教室不能出来,只能从教室丢下一只只写满祝福的纸飞机,并伸出一只只小手跟马修道别,正在马修要上车的时候,贝比诺,那个每周六都等不到爸爸来接的孩子跑过来要跟马修走。这让人感动的一幕幕,我们不得不思考,要做一名好老师,决不能放弃任何一名学生,每个学生都有他闪光的一面,用无尽的爱去唤醒我们认为的问题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阳光明媚的春天。“永远别说永远,一切谐有可能”影片中的这句话也许能让我们受用终身。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