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补习班观后感

时间:2025-04-15 10:38:44
银河补习班观后感集锦15篇

银河补习班观后感集锦15篇

当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观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观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银河补习班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银河补习班观后感1

今天难得休息,顾不上午后火炉般的天气,我要妈妈带我去看了暑期大热片《银河补习班》。电影非常感人,有泪点,也有笑点,我被影片中父亲马皓文对儿子马飞深沉的父爱所打动,被马飞坚持不懈追求成为宇航员的执着所感动。

一个人找到“箭靶子”是件幸福而重要的事情。影片中讲:“人生就像射箭,目标就像箭靶子,如果没有箭靶子,拉弓又有什么意义?”马皓文爱他的儿子,但他没有用爱捆绑马飞,他帮马飞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爱好,还不辞辛劳地带他去外地看航展,引导马飞确定了自己的“箭靶子”——成为宇航员。妈妈说“箭靶子”就是梦想,或者说是最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找到“箭靶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的“箭靶子”是什么呢?有的人想成为音乐家,有的人想成为工程师,有的人想成为老师,有的人想成为警察,有的人想成为漫画家......妈妈说,不管怎样,都要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现在我还小,还很难发现自己最想做什么事情,但要有小目标。我想我的小目标就是扎实学好各门功课、特长。

遇到困难要开动脑筋,追求梦想要坚持不懈。影片中父子俩在归途中遭遇百年难得一遇的特大洪水,马飞与他的爸爸走散,被困洪水中,险象丛生,命在旦夕。他的爸爸在堤上拿着扩音器一直鼓励他,要他开动脑筋想办法,马飞积极开动自己的脑筋,充分利用平时所学,最后凭借一己之力成功脱险。包括最后马飞遭遇太空事故,想到他的爸爸对他的教诲,开动自己的脑筋,成功返回地面。从这些片段中,我想到了我们不仅要了解自己所学的知识,更要真正掌握这些知识,会将这些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而不能死读书。

人与人之间相处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但也要有度,关键的事情要靠自己。片中父亲马皓文一直非常相信自己的徒弟,最后了解到东沛大桥的坍塌事故就是由自己最信任的人一手造成的事实,心都碎了一地,让人深表同情和愤慨。片中马飞为了自己的前途,不理解横亘在父亲心中大半辈子的那根刺,要父亲放弃为自己翻案,让马皓文心寒了一地,也让观众深表心痛和愤怒。这也让我明白了关键的事情要靠自己,人与人之间,不管是最亲密的战友,还是最亲的亲人,都有可能背叛自己,不理解自己,人一定要为自己树立一座牢不可摧的桥梁。

当然,该电影虽然直击当下应试教育弊端的现实,但也有很多不现实的地方。如东沛大桥应景般说塌就塌,“学渣”马飞火箭般成学校前十的“学霸”,父亲马皓文坐牢七年还能挑战学校权威......这些都不是重点。估计很多孩子和我一样,看完电影后,都希望自己有一位像马皓文那样的爸爸,一直鼓励自己成为最棒的孩子,帮助我们找到人生的“箭靶子”,陪伴我们并教我们很多知识和道理。

兴趣和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愿我们早日从中找到自己的“箭靶子”,让人生插上梦想的翅膀,展翅飞翔。

银河补习班观后感2

周末和儿子一起看了电影《银河补习班》,因为这是一部献给父亲和儿子的影片,母亲就只负责网上买票,我负责观看。

影片所展示的场景和元素,对生于七十年代的父母很有共鸣感,触及了记忆深处的情感,很有带入感。主线围绕两条展开,一是父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二是对学校教育理念和模式的反思。

父亲是孩子重要的客体关系,当然母亲也是。孩子将来成为怎样的人,除了遗传生物因素外,也取决于和身边的亲人的互动方式,传递的价值观。阿德勒在《儿童人格形成及培养》一书中指出人的心理和精神总是在不停歇地追求,并带着自身强烈的目的,这是人在成长过程中所面对的一个本质性的事实。而人格的构建并非以客观现实为基础,而是建立在个体主观看待现实生活的基础上。父母带给孩子的心理体验,潜移默化,都会成为孩子自己的一部分。但现实是,父母也是从小孩过来的,甚至在某些方面自己的心智还停留在孩子的状态,我们一些以爱的名义给孩子的,可能并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正确的养料。对一个孩子产生影响,前提是需要有条件浸泡和时间陪伴。但现实中,孩子和父母相处的时间好像并不多,质量也不高,时间上没有留白,大家都在拼命的赶路。电影中的爸爸,是有点理想主义的,只是表达了导演的一种愿望,或者弥补内心的一种缺失。平时,大家都太忙了,没有闲暇,没有停留,没有留白,不允许有磨叽。来自应试教育的强大压力,挤占了家庭的情感资源,很少有人做到像电影中的父亲,独善其身。

电影叫《银河补习班》,也是反映了现实中补习功课的普遍性。现在的孩子,没有补习经历的,都不是真正的学生,除非早早学业放弃。孩子实际有两套学习系统,一套是校内的,一套是校外的。父母是需要负责校外学习系统的遴选和采购的,扮演着经纪人的角色。高考状元,报导说从来没参加补习班,都是记者有意过滤过的。其实,从投入的资源禀赋看,我们的教育的产出效益并不高。每个家庭都投入了巨大的资源,每个孩子一出校门就进了各种辅导班,还有各种网课助学系统。父母们,本身也是现有教育的产品,也知道自身产品的瑕疵,也感受到这种教育方式的不对劲。但,就像乌合之众,只相信群体的力量,因为大家只有踮起脚来,才能看到前面的戏。

现实是,大部分人都要成为普通人。理想的教育,是否应该达成普通人能感受到自己的幸福和生存的价值。从宇宙视角回望我们生活的星球,除了尘埃,还是尘埃。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出电影院,儿子拉着我的手,月光洒在他脸上,闪着光对我说:“爸爸,明天让妈妈再给我报个暑假辅导班吧。”

我心里暗暗佩服,还是妈妈更厉害些,用两张猫眼上买的打折的电影票,就给父子补了生动的一课。

《银河补习班》观后感3000字《爱宠大机密2》观后感银河补习班观后感2500字西游记观后感电影《扫毒2天地对决》观后感

银河补习班观后感3

今天和女儿去看了电影《银河补习班》,感动得好几次流泪了。

片尾打出的“献给父亲送给孩子”,我认为是导演在诉说他制作这部电影的初衷。

作为父亲,我觉得导演通过这部电影,在告诉天下的父亲:不管你是不是第一次当父亲,你毕生的任务就是帮助、推动孩子,尽全力使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男主角马皓文就是这样:说儿子不笨,想办法让儿子拥有自信;让儿子要“一直想”,教给儿子进步的方法;说人生像射箭,告诫儿子一定要明确梦想;带儿子去看航空展,帮助儿子追求梦想。他是名副其实的好爸爸。

其中最让我动容的是他在遭到同事群起围攻时发飙说“我决不认输”,从而影响了不断说“太难了”而想要放弃学习的儿子。第二天早上,他起床做早饭时看到了儿子写的纸条:爸爸,我要像你一样,决不认输。他捂着嘴无声地哭了。这就是“身教”的影响力了:他用自己的坚持教会 ……此处隐藏10336个字……的生活。经过不断的努力,经历了种种磨难,马飞成功了,马飞从小喜欢航空航天,他最终成为了一名出色的航天员并上太空执行任务。

这部电影里让我感受最深的,是父亲一直重复对儿子说的几句很有哲理的话。第一是:人生就像射箭,梦想就像箭靶子,如果连箭靶子都找不到,那你每天拉弓有什么意义?第二是:只要一直想,一直想,你就能干成所有想干的事情。第三是:一定要做自己喜欢的事。

在这部电影中我感受到的第二点是父爱如山。马皓文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爸爸,他非常爱自己的儿子,并且一直鼓励自己的儿子:你是这个地球上最聪明的孩子。马皓文教育和影响自己的儿子去思考,要有自己的梦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自己。马飞想要一台586,为了满足儿子的愿望,马皓文不仅把自己的手表卖了,还去卖了血,去干苦力。为了让儿子去看航展,马皓文也是费劲周折。总的来说,我觉得这位父亲给了他的儿子最大的爱和独特的教育。

第三点感受就是马飞同学的曲折成长经历和他的成功。“学渣”也是可造之材,马飞头脑其实是非常聪明的,在父亲的引导下,他找到了心中的梦想。最关键的是他学会了善于思考和独立思考、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永不认输。洪水灾难中,马飞被困,他非常害怕,但是在爸爸的鼓励下,他靠自己的力量做了一个木筏,最后自救。后来在执行航天任务时候,也是在靠着勇气和永不认输,靠着自己的智慧,冒着生命危险到太空舱外去修联络信号,最终安全返回地球。

这部电影叫银河补习班,银河就是我们的生活,生活如此之大,只要你敢于去发现,一切都有可能。银河补习班也就是生活补习班,在生活中你能发现许许多多在课本里都学不到的知识。我们要多在生活中观察、发现、思考,这样你就可以上全世界最好补习班了。

银河补习班观后感14

暑假看了一部让我印象深刻的电影—《银河补习班》。马浩文因为一次意外事故,遗憾的错过了儿子的童年。等到他再次回到儿子身边的时候。马飞已经变成了老师和同学心目中的问题少年。马飞面临学业问题,尽管在学校看来儿子没有可塑之处,但马皓文从未放弃,鼓励孩子找到心中的梦想并为之努力。阎主任和马皓文立下赌约,打算用一个月时间将马飞的学业提高,证明他不是不可救药的学生,“学渣”也是可造之材。

这部影片,主要是围绕父母对孩子的爱,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展开的。这部影片很好的解释了我们为什么努力,我们为什么要去一所好的大学。

如果有人问:你的梦想是什么?有不少人会回答考一所211985的大学。毕业后找到一份好工作。我也曾是这么想的。但随着现在的科技越来越发达。有许多人充满了一个疑惑。考大学就是我长大后唯一的出路吗?因为现在有即使没有上过大学,却依然成功,挣得很高年薪的人,但这种人很少。但是那些真正成功的企业家,大多都是名校毕业的。曾经一个小学同学,在毕业录上“长大后的梦想”一栏中,是这样写的。他希望自己长大后,也可以变成韩寒。但全中国有几个韩寒呢?如果韩寒没有自己本身那么多的才华。我想他也不会成功。考一所好大学不是为了让我们得以生存,而是长大后可以做自己,不为生存而担忧,可以活的出彩,可以活的完美。

我所理解的高考的意义:人生就是一趟长途旅行。而大学是其中重要的一站,但它不是最重要的。面对高考,我们会有两条分叉路。一条是现在平坦。往后的路却崎岖不堪,而第一条路是现在是山路崎岖,而后来平坦,如果我们选择了第一条路,也许绕了许多弯。我们到达了总站,但它的概率是十分低的,也许一开始我们就搞错了方向,以至于离目标越来越远,越来越困难。如果我们选择了第二条路,前路可能艰苦,但是翻过这座险峻的高山。你会发现你的前路,是一片广阔的平原。这是应试教育。

《银河补习班》这部影片告诉人们的,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平衡的,而不是对立的。设想,如果马浩文没有对马飞因才施教进行素质教育,马飞不会在洪水里自救,在宇宙中也不可能想出方法去拯救自己和同伴。在洪水那一幕中,有一个细节。即使马飞父子走散,父亲马浩文也一直提着马飞的书包。如果最后马飞不是年级第一,而是一个成绩垫底的问题少年,他最终也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宇航员。这也是在说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平衡的。两者都不可缺。父亲给予马飞的。是学习的兴趣,是良好的方法,是正确的引导,而不是去左右去干扰他的未来。

心想一番事,扬帆起航,不管路上是风平浪静,是风吹海啸,还是逆风而行,你终会跨越这片沧海,到达你理想,期望,盼望的彼岸。你的梦想终会实现。

银河补习班观后感15

今天看了《银河补习班》,看完之后,想着要找时间陪孩子一起看一次。

同样的电影,每个人看之后,感受深浅不同,如果也有一点什么能留心里触动你,可能那一点对每个人来说也是不同的。

我印象很深的地方,依然是邓超饰演的父亲说的关于梦想的话:人生就像射箭,梦想就像箭靶子,如果连箭靶子也找不到的话,你每天拉弓有什么意义,这世界上好玩的工作多了,挑一个你最感兴趣的,你就去想吧。只要你的脑子一直想一直想,就能做这个地球上任何事情。

这是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是我们控制不了的,但我们可以控制的,是我们自己。永远不要停止思考,永远不要服输,只要你不害怕,没有人能挡住你的去向。

他在屋子里写上三个字:一直想。他们父子俩每天抬头就能看到,他告诉儿子永远不要服输。

我这里只想写自己看电影前后的感受,写体验。也许通过记录这些,还能发现一些什么。

看电影之前觉得这可能也是一部平常的电影,情绪不好也不坏,还隐约有些担心,这会不会浪费时间。看完之后,再观察自己,情绪有变化,想着该做点什么才是真正懂了其中的一句话呢,关于他教孩子去感受草地,关于他告诉孩子什么样的作文是好的,都让我想着该怎么马上也试一试。

孩子放学没来得及放书包,我就带着她的自行车去公园等她了,她荡秋千,大笑,调皮,骑着自行车一遍遍的上坡下坡,我就是观众,我当时想的是电影里小主人公的那一句独白:每天黄昏,我和爸爸在田野里像疯子一样奔跑。

当观察到前后我的不同之后,我更能明白一点是:也许我们每个人的能量球,一次储存不了太多能量,这里我说的“能量”,也许并不是太合适,可以理解为积极的,愉悦的感受,动力,就像手机电池,需要每天都主动充一充。

如果我们真能这样理解这件事情,对自己就不会有太多苛责了。

手机电不足了就去充电,在我们看来是多么正常的一件事,但给我们自己主动补充精神能量这件事,却不能被认为是非常平常又正常的一件事。于是,即使表面不会,也会在心里对自己问,怎么又这样了。没电了就充电,没能量了就补充能量,这是不需要任何理由就应该去做的事。

补充的方式很简单,先做好增强体力的事情,比如,运动,冥想,然后每天都做一些给自己鼓励的事情,方式有读书,比如吴军提到为什么要用看名人传记来养性,还有励志电影等,但这里我想说的可能并不是什么方式更重要,而是为什么要做这件事,要重新对待这个原因。

稳定的能量,是我们为了能射到梦想的箭靶子,“一直想”该怎么拉弓的保证。写到最后也hai发现,电影触动我的是主人公说的那一句:一直想。

《银河补习班观后感集锦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