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海行动》观后感14篇
品味完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怎么能落下!到底应如何写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红海行动》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红海行动》观后感 篇1“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在为你负重前行。”这是我看完电影《红海行动》之后最直接的感受。
电影将血腥残酷的战争场面真实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导演林超贤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我真的不是暴力狂,但也不想粉饰太平。只有让人们认识到,才会更加珍惜我们现有的人生,以及我们拥有的、和平安宁的家园。”
对于生长在中国的我们来说,战争是一个特别陌生的词,但我们需要知道,世界上还有一些人被笼罩在战争的阴霾下,过着流离失所、担惊受怕的日子。一张叙利亚孩子的照片曾经广为流传,孩子误以为摄像师的镜头是枪口,他举起手,懵懂而无助的样子让人心疼。
我们应该庆幸,更应该感恩,无数先辈的牺牲为我们换来当今的和平盛世,祖国的强大让我们可以安居乐业。我们的背后永远有我们的祖国,即使身陷战火纷飞的地方,也会有一群人披荆斩棘来带我们回家。看着海外侨民登上军舰时欢呼雀跃的样子,也许他们会比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有国才有家”的真正含义。
电影《红海行动》的魅力在于它的真实,危险无处不在。缺少支援,被迫击炮袭击,外围天线被发现……没有一刻可以放松,没有人可以有主角光环,没有人可以保证平安归来。它打破了电影之前一贯有的我军战无不胜的刻板印象,在飞机上,也会被海盗的AK打穿;在孤村中,再厉害的兵王,也双拳难敌四手。战争会死人,战友会牺牲。
里面的每个人都是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复杂而立体。顾顺看起来很拽,却一直在默默帮战友树立信心;李懂看起来有点柔弱,话不多,却要强,在不断的历练中成长;“石头”张天德,看似硬汉,却有着喜欢吃糖的小习惯。他和佟莉的互动是全篇不多的感情戏。一句“你不要多想。”承载着两人似有若无的甜蜜情愫,却也让之后的牺牲更加痛彻心扉。
没有戏剧性的转折,也没有英雄式的赞歌,整部影片靠的是真刀真枪的硬拼,靠的是有条不紊的部署,靠的是战友之间的默契。和《战狼》的孤单英雄相比,《红海行动》的团队配合更令人佩服。在生死时速的战场上,信任意味着将生死交到战友手中。电影更让我体会到了和平的可贵,也看到了我们国家实力的强大,为是中国人感到自豪。
《红海行动》观后感 篇2闭上眼睛,仿佛见那黄沙万里、弥漫硝烟;侧耳细听,犹闻炮火声声、呐喊震天。
观罢《红海行动》,我一直无法忘却它,不仅是因为其中刻画真实的故事情节,更是因为那种英勇顽强、奋斗不屈的精神。一群英勇顽强的中国特战队队员,那一群有血有肉的中国军人,高大光辉而又淋漓尽致的形象,犹如一声长钟,唤醒了我的内心,在为他们的牺牲与胜利而热泪盈眶的同时,也为他们身上令人肃然起敬的精神而感到敬佩与自豪。
这样的精神从哪里溯源呢?也许是在原始时期吧。在波涛汹涌的大河两岸,在石洞之中或是荒野之上,从人类有了第一个足迹开始,从刀耕火种和青铜石器开始,从运用火种和创造汉字的智慧开始,从我们的名字——华夏儿女开始。
从哪里开始发展呢?分封宗法,百家争鸣,一统六国,万里安平。鎏金大殿的金碧辉煌,明黄长袍下的万岁震天,万国来朝尽显大国之威,繁华盛世绵延江山千里;歌舞升平缀着明灯满天,九曲回廊旁衬垂柳依依;月光又落了床前满地,春夜又逢细雨绵绵,笔墨一挥造就江山图景,美酒盈杯激荡万丈豪情。
从哪里淋漓尽致地爆发呢?也许是在敌国铁骑践踏疆土的时候吧。当封闭许久的国门被屈辱地打开,当万众同胞被肆意屠杀,有哪个国人不为之愤怒?鲜血从握紧的拳头上低落,却带不走中国人目光中的坚定不移;无情冰冷的子弹扫射而过,打不死中国人保家卫国的决心信念;敌人绞尽脑汁的妄图毁灭,抵不过中国人永不弯曲的脊梁。
中国人永远立地顶天,中国人永远伫立东方。
我们何以有此自信,时间早已给了一切的答案。是大国的威严,是五千年的雄厚底蕴,是无数前辈令人赞叹的智慧与信念,是华夏儿女从未断绝的血脉。
如今,天安门前有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雄壮英姿,高原荒漠有中国士兵驻守四方,国际舞台上有中国友好外交的身影,宇宙之中有中国漫游的印记……
民族精神何时复兴,何以复兴?就是从现在开始,从我们的手中绽放出希望的花朵,在我们肩上扛起一个崭新美好的未来。中国青年走的每一步,便是祖国走的每一步,中国青年向前奔跑的意志,便是民族精神复兴的轨迹。
这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而不只是人民解放军,不只是抗战英雄,同样的血脉将我们相连,我们每个人就都该为国争荣光,中国的兴衰荣辱当系于每个中国人,也只有每个中国人都贡献力量,都朝着国家复兴大业的方向前进,才扛得起一个完整的、屹立不倒的中国。
此生无悔入华夏,来生再度兴中华!
《红海行动》观后感 篇3昨天带着大小朋友去看了《红海行动》,它主要讲述了八名蛟龙突击队队员奉命勇闯敌方阵营执行撤侨任务的故事。给我感觉是震撼、紧张、激烈、残酷。当看到罗星受伤时我是哽咽的,眼睛酸酸的。当看到那些断手残腿,脖子喷血时其实我是拒绝的,在感慨大尺度的同时也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平的重要。
《红海行动》根据“也门撤侨”的真实事件改编。20xx年沙特等国在也门发动军事行动,中国海军第十九批护航编队临时暂停执行亚丁湾护航任务,转赴也门,用10天的时间撤离中国公民600多人。
从《湄公河行动》到《战狼》到《红海行动》,无不体现我国国力的强大,同时也反映了国产影片质量和技术的提高。我记得大学时老师跟我们讲,国产电影一般90分钟左右,很难超过两个小时。因为技术,因为投资等各方面的原因。
这部影片被称为国产类型片的里程碑,2个多小时节奏全程紧绷清晰。有人感慨文戏太少,138分钟的影片,差不多120分钟在打斗,整个过程愣是没找到尿点。在真实度还原上,达到了国产影片从未有过的高度。对于我这样的军事小白伪战斗片迷来说,虽然感觉一直“砰砰砰”的有些吵,但从头到尾不曾眯眼,尽管中间有小喽啰不想看捣乱。这部影片不仅有战斗的大场面,细节处理也很妙,比如:徐宏的公交车拆弹过程,紧张刺激程度不亚于《拆弹部队》;佟莉与**分子的徒手搏击,虽是女儿身,但一点也不比男人差,虽然过程中不免暗暗握紧拳头为她揪心;石头(张天德)惨烈牺牲的时候,佟莉哆嗦着双手将一颗糖塞入他嘴里的场景,让坐在屏幕前的我喉咙哽咽,眼睛酸酸......看得揪心。
很多人说,这部电影扬我国威,而我感受最深的是战争的残酷,它是那么近又那么真实。小家伙在看到那些断手残臂时转过身去说不要看。让小孩子看这样的电影,确实过于血腥。可是这就是战争,这就是现实,不是抗日神剧里的以一敌百毫发无伤。只有了解 ……此处隐藏6299个字……击队中的通讯系统重新恢复了原状,可庄羽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看完这部电影后,令我触动最深的,就是中国军队的勇敢无畏,将自己的生命放到一边,首先考虑的是国家、是人民。他们经历过多少困难,战胜过多少困难,才到这里。蛟龙突击队的队员一定知道,战场上,子弹是躲不掉的,但并不要害怕它,压力会让你更专注。他们的无畏,更鲜明地对比出伊维亚军队的懦弱、无能、胆怯。伊维亚军队的队员怕死,没有一个像我们中国队员一样勇敢,一个个都是逃兵。包括在最后,扎卡被蛟龙突击队所抓,当作人质,举手投降,没有一丝反抗精神。这不更突出了蛟龙突击队队员们的勇敢无畏,强者无敌吗?
在这样一个和平的年代,没有战火纷飞,也没有鲜血四溅,在这一和平的社会,我们一定要好好的努力,维护和平,维护正义,维护我们的美好家园。
《红海行动》观后感 篇12这部电影是根据也门撤侨的事件改编的,在非州北部伊维亚共和国发生政变,恐怖组织和叛军攻入首都,海军战舰接到命令,派蛟龙突击队八人去完成撤侨任务,在恶劣条件下,他们突出重围,完成了任务,还顺利地解救了20多名人质,最后还将“黄饼”从恐怖组织手里夺过来。
《红海行动》这部电影展现出了我国海军的强大,真实还原了战争的残酷,突击队员在战斗中环环相扣,惊心动魄,吸引人的眼球,又刺激,又紧张,红海行动是团队精神的展现,故事情节紧凑,整整两个多小时,我的心一直悬在半空,有点让人喘不过气来,这部电影有很多的血腥场面,比如,断肢的特写,一块块分离身体的器官,还有尸体抽动,真让人胆战心惊,场面惨不忍睹。
观看这部电影,让我深深懂得,我们并不是生活在和平年代,而是一个和平的国家,应该如何维护和捍卫和平,并告诉了军人的使命在哪里。这部影片也从侧面体现了国家的强大,体现了战争的残酷,只要有战争就会有死亡,在战场上想要活命就必须练就过硬的军事本领,要有过硬的心理索质和过硬的军事索质,假如受伤了有人来救你,不然也会连累到其它战友和你一起面对死亡,这就提醒我们军人必须主动参加军事训练和体能训练,做到一声令下,拉得出、冲得上、打的赢。
这部电影还突出了团队意识,在蛟龙突击队里,各自分工明确,不会出现谁的位置最重要,在整个团队作战中配合紧密,缺一不可。在团队中,每个人的位置是不可替代的,大家听从队长的命令,面对困难随机应变,这样促使他们成功,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最后一米的距离,最后一秒的扣板机,生与死的一舜间,让我们看的热血沸腾,惊心动魄。
看完这部电影,我还禁不住想到了和平真好,生活在我们中国真好,真辛福,其实战争离我们很近,虽然看不见硝烟,却也能闻到浓浓的火药味。所以,我们平时训练必须多流汗,战时才能少流血,只有我们把训练搞扎实了做好各项战备工作,才能真正做到召之既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攻之必克。
《红海行动》观后感 篇13看过许多类似题材的电影,前一阵子大火的《战狼2》也是十分激起我心中的爱国情怀。但这部电影,有点不一样。
它没有那么典型的个人英雄主义,褪去了主角光环的《红海行动》赢得了真实度。电影的主角不是一个人,是一个团队,即蛟龙战队。战队分工明确,狙击手、观察员、联络员、爆破员、机枪手、医疗兵和队长,几个人凝成一个战队。军人特有的帅气加上电影的塑造,又一个英雄形象屹立起来——那是强大的中国的缩影。这部电影的成功原因除了它塑造形象的独到之处,还有一点,便是它有着不让人尴尬厌烦的主旋律。
强者无敌,是蛟龙战队的口号,也是影片的主旨。面对着他国的挑衅,面对着明显的陷阱,蛟龙战队顶住压力完成了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影片塑造的各个鲜明的人物形象,深入到了观众的头脑里。那个压力很大的李懂,那个喜欢吃糖的石头,那个怀疑自己的庄羽……每个角色都很真实,让那一句口号“强者无敌”振奋人心的力量也变得很真实。它做到了让我们相信,口号的力量是真实存在的。
“强者无敌”四个字,凝练着这些中国军人的骄傲和坚强。电影结束后我妈在感叹“只是为了去救一个中国人死了那么多人”,我反驳她:“我觉得并不是为了去救那一个中国人啊!他们应该是要告诉那些国家,中国不会让任何一个中国人受到欺负。”说完以后,我感觉这部电影的主旨在我心中更加明朗了——为了救那一个没有身份没有地位的普通中国女人,蛟龙战队牺牲了两名优秀的军人并且全员都有负伤,敌方也死伤惨重。在这个时候,上级派给蛟龙的这个任务恐怕就并不只是救回一名中国人质那么简单了吧。我们是要蛟龙宣告全世界,中国,是容不得任何人欺负的——强者无敌啊!
这样想来,这部《红海行动》的主旋律做得是非常成功的。它不惹人反感,反而可以接近人们的心,让观众与之产生共鸣。强者无敌这一句口号,也可以烙印进部分观众的心里,不说什么今后遇到困难一定会坚持到底,但多少对自己的心灵会起到一定的震撼与感动吧。
以真实事件为基础改编的《红海行动》,用它的脱颖而出,让这个年因为有了这一部主旋律电影,而变得与众不同。
《红海行动》观后感 篇14我不说感动,但会让人自觉的有种尊重与庆幸,还有感恩,当然也有些没办法说出来的情愫……
尊重每一位军人,这部影片的的代表人物有,队长“杨锐”、副队长兼爆破手“徐宏”、机枪手“佟莉”和“张天德”、通讯兵“庄羽”、医疗兵“陆琛”、观察员“李懂”还有前主狙击手“罗星”和后顶替“罗星”补位的“顾顺”……同时也尊敬像法籍华人记者“夏楠”这样的正义的普通人……
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家,即使这不是一个和平的年代。这句话已经被说了太多次了,但还是要重复说一下,事实就是这样,我们都要承认。在这里要讲一下,我真的很骄傲我是个中国人,到了国外什么都不怕,我知道我有一个多么强大的后盾,底气十足。
最后是感恩,感恩有那么多人在前线为我们冲锋陷阵。就像“顾顺”说的那样,战场就是这样,要习惯,前线的军人保家卫国,也许每天都面临危险,但他们在告诉自己要习惯。没有他们,我们的处境绝不会这么好,所以在这里要说一下,一些网络上的喷子,平时无论你怎么喷,但有些人,你喷不得,想当键盘侠的时候,先摸摸自己的良心。
世界上每天都会有人因为战争而受难,但像我们在外留学或工作的人,是真真实实的能感受到自己时刻都在被祖国保护的,所以有些人才会说“越出国,越爱国”。因为你生活安逸,不会面临危险的时候,是永远都不会知道你真正的“家”到底在哪里,你的“家人”到底是谁……
至于那些出了国说中国哪里哪里不好的人,如果是正常对比,发现我们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并且我们可以通过自己努力而使之向更好的方向发展的地方,那么我们要正视问题,毕竟谁都希望自己“家”越来越好。但要是出于某种意图而故意煽动情绪,不好意思,趁早走人,容不下你这尊大佛,哪儿舒服哪儿呆着去。
这里可能还要提到最近比较火的,关于“军人优先”的问题。
我并不觉得这个条例真的给军人带来了什么特权,没什么可说的,就算是有“军人窗口”这种地方,我觉得都是应该的、有必要的。为什么?就因为在遇到困难的时候,站在前面为我们挡危险的人是他们!用血肉之躯顶子弹的人是他们!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