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读后感

时间:2025-04-15 10:37:03
目送读后感15篇

目送读后感15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目送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目送读后感1

《目送》是我在网上阅读之后决定购买的第二本书。今天,我把它完整的读完了,我知道等新书一到,我会像如获至宝一样,捧在手心,再细细的读上一遍,然后封存在记忆里。

《目送》是著名女作家龙应台的一本散文集。我最早读到其中的一篇是在《名作欣赏》上。那篇散文就叫《目送》,很经典,作者也就以此作为更宽泛的理解,命名了整本书。因此,整本书,也就是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龙应台在这本散文集里,亲情占了绝大部分,而且是纯粹的母女、父女、母子和父子之间的亲情,与丈夫妻子无关。我还没有孩子,从书中没有读出多少做母亲的共鸣,但作为女儿,我从中读到了太多的愧疚和不安,总是有一种力量在叩击我的灵魂。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十年前,我外出求学,走出了那个家。那时心里充满欢喜,是急于逃离父母的视线,最好连个背影都不留下。也是在那个时候,我第一次目送了父亲。当公交车把他从我眼前带走,看着他渐行渐远直到消失在路的尽头的时候,我才开始失落:这是哪里?我梦寐以求的大学吗?这不是家乡了,不是随便骑个车子闭着眼睛也不会转向的家乡了。这里的每一条路,每一个人对我而言都是陌生的,我从校门口走回宿舍都要一路看好路标和楼排。但是我并不知道父亲的失落,养在身边十九年的女儿,今天和自己分别了,而且注定越走越远,那是一种什么滋味?

我不知道。十年后的今天,我第一次过年没回家。父亲第一次打电话说:我想你了!当我泣不成声的时候,父亲第一次用温和的口吻安慰道:暑假我去看你吧!我有十七天的公休假,带你去看海吧!这使我二十九年来第一次感受到父爱,这种我日夜盼望的充满温情的父爱。所以之后我继续哭,哭伤了心肺,只是因为感动,而不再是感伤。我一直埋怨父亲的严肃甚至冷酷,不然我不会如此叛逆而越走越远。可是我从来没有想过父亲的失落:我是父母的第一个孩子,虽不娇惯但也是全部的希望和寄托。是我让他们不断地目送我的背影,让他们孤独,让他们的心随着我的远去像被掏空了一般。

20xx年的那个夏天,父亲目送了他的两位至亲。奶奶在我高考前十二天去世,我于9月11号(拉登们撞五角大楼的那天)踏进了大学校门。

十年后的今天,我仿佛看到了父亲在我和奶奶之间奔波的身影,看到了父亲当年在希望和绝望中挣扎的样子。

父亲觉得一生都无法偿还奶奶的恩情,觉得如果用对待子女的一半对待父母心里也会安静许多。可是父亲在我们眼里的确是个孝子,我儿时记忆里永不磨灭的是他每个周末都骑自行车从城里回到乡下,经常带着我,去看他母亲还有被母亲留下的另一个女儿。奶奶去世已经十年了,父亲也到了该当爷爷的年纪,但他始终觉得愧疚,觉得奶奶从没跟他享过一天福。我曾经想了一个特别好的道理安慰他。我说:这大概就是轮回吧。你欠父母的都给了孩子,孩子们有一天也成了父母,他们仍然还不上这份情债,只好又给了孩子。爱就是这样一辈一辈的传递,其实也是公平的。你觉得亏欠爷爷奶奶,我不也一样亏欠你和母亲?父亲没有说什么。

《目送》用细腻的笔触书写了年迈父母的孤寂,他们每天盼望子女回家,打电话抱怨孩子不会来看他们,甚至糊涂到孩子刚走就问:你怎么也不来看我!你什么时候来看我啊?呵呵。

远处传来了父母的责问:你什么时候来看我啊?

我很抱歉的说:暑假我就回家。

目送读后感2

这个寒假,我读了台湾著名女作家龙应台的散文集《目送》。它,是一本适合三代人共读的人生之书。

《目送》收录的七十三篇散文,写了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老去,儿子的成长单飞,朋友亲人的离散牵挂,兄弟的重逢携手……整个寒假,我虽然只读了其中二十六篇,却已经深深感动。

同名主打篇《目送》,给我的感受最深。这篇文章分成两个段落,第一段作为母亲,龙应台叙述了儿子华安从第一天上小学起到中学、直至出国上大学十多年间的几个感人片段,她一次次目送孩子的背影离去,一次次目送他成长。第二段,龙应台作为女儿,追忆自己成长的岁月中,与父亲的一次次别离:总是目送父亲的背影渐行渐远,直到有一天,在殡仪馆熊熊炉火里永远地消逝……所以她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由此,我想到自己。当我第一次踏进小学的校门时,也曾一次次回头注视父母离去的背影;当爸爸或者妈妈出差离家时,我也曾趴在窗口,目送他们的背影消失在小区的拐角。当我第一次离开父母远赴甘肃黄羊川,参加南京电视台的那次拍摄活动时;当我迈入南外大门,参加人生第一次入学考试时,我也都能感到背后目送我的那两双热切的眼神……

对于13岁的我来说,人生才刚刚起步,还不能完全体会龙应台“目送”中饱含的深意;但是我想,那些路我一定会走,那些目送背影的瞬间我一定也都会经历。只是我希望以后,自己也能有龙应台的那颗感动的心,那支感恩的笔。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当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心猛地一震,继而涌出一股莫名的伤感——华安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妈妈的心,可是,他没有再像小时候那样不断的回头,而是选择了将背影送给他的妈妈。因为,他已经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思想了,他早已淡忘那个依赖母亲的小华安了,他不再是那个用怯怯的眼光看周围的那个小孩子了,是这样吗?还是他忘记了?他没有看到,妈妈的眼神一直都随着他的行进而移动;他没有注意到,妈妈的眼神一点点的燃起希望然后又一点点的暗淡下来。

这难道就是作者所说的那个“父女母—子一潮的定义吗?那个被告知“不必追”的那段小路吗?不,不止这些,还有父女,还有那个张望父亲背影的女儿……

记得在作者回台湾那天,父亲骑了很破的车子送她,将她送到离学校很远的地方,原因就是车子太破,怕影响女儿的形象。而当时的作者呢?她是这样写的“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虽然她知道父亲出于好心,不想让她蒙受阴影,但她是多么希望父亲能把她送进校园啊,懂事的作者知道父亲的苦衷,没有央求,而是默默的理解了父亲,望着他渐行渐远的背影,没有追。这应该就是亲人之间的理解吧,这样的背影,凄凉且难忘。

“我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潮,这句话是那样的简单明了,但却是给我了深深的思考:作者为了照顾父亲,甚至自己的裙子上都沾上了污迹;为了多陪陪自己的父 ……此处隐藏15864个字……页里读到了"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只是在读这段序言时,从来不曾想过当最后的时刻来临,竟会是这般疼痛。

龙应台的《目送》讲述的是她与父母、子女之间的生活,她认为这本书承载的是个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伤逝"和"舍".整本书都是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目送生命的离去,就是在体验着那最不可言喻的"伤逝"与"不舍".

在《目送》里,你将会读到许多的温暖,也会得到许多的启示,龙应台照顾逐渐痴呆的母亲、送别最敬爱的父亲、默默地看着成长的孩子留下一个"不用追"的背影,真真切切地告诉我们"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尽管如此,尽管我们都明白有些路我们需要自己一个人走,可读完《目送》你终将明白一个人继续走下去的勇气来源于我们不断付出的爱,没有真真切切的爱,没有心里沉甸甸的牵挂,当我们孑然一身时,心里不会有任何的力量支撑我们一个人走完剩下的人生之路。

许多的路,只有自己走过才能明白它的意义。

龙应台看着孩子远去的背影,心里有莫名的落寞。而这样的落寞却与自己父母有关系,年轻的时候不明白父母对自己"过分"的呵护,而当自己为人母时,却无意识地重复着父母的做法对自己的孩子呵护备至,当孩子拒绝她预备好的伞,她才恍然想起年轻时的自己。张爱玲曾说"人生有非走不可的弯路",在孩子、父母的角色转换中,我们终会明白这条路你只能自己往下走,没有走到那个路口,你是不会明白其中的深意的。爱,就在这行走的过程中慢慢沉淀,心里沉淀下来的爱承载着我们一生最值得怀念的珍贵片刻,而这回忆是支撑我们独自走下去的力量。

有些问题,只有自己经历过才能寻找到它的答案。

人的一生,从呱呱坠地的娃娃,在父母亲的关爱中慢慢成长,再踏上父母亲走过的路,成为父母深爱自己的孩子;然后看着孩子长大走上自己曾经走过的路;父母却逐渐老去,最终和我们告别。生命就是这样传承下来的吗?面对生死,我们是何等茫然何等疑惑。可它还是来了,还是不顾我们的不舍、我们的苦痛,来了。生与死,不过一字之差,却咫尺天涯,你甚至不明白怎么就消失了呢?总该有个交代,总该留下一点痕迹啊?或许这答案,永生永世都找寻不到,有些路,只能自己一个去走,哪怕是如此深爱我们的父母,在生死大课上,他们也没法告诉我们他们会去哪里,而我们尽管也深爱着自己的孩子,却一样无法告知孩子我们最后的归宿。我们曾经在父母的陪伴中度过了幸福的时光,然后自己成为父母,对孩子倾注了全部的爱,最后才发现我们只能目送父母、孩子远去的背影,留下自己一人独自去寻找生命归宿的答案。

目送,是目送孩子成长的背影,是目送父母老去的身影,更是目送生命离去的过程,只目送而不拼命追随,看似无奈,实质却是我们对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伤逝"和"舍"的体验,对自然生命的尊重与顺从。在无言的目送中,当所目送的人远去,我们内心虽痛苦不舍,可我们还是选择转身,带着我们的爱与回忆,独自一人继续人生的路程,留下我们踽踽独行的背影,是不是同样也会有人为我们目送?

目送读后感15

夜未央,流星落,即使左岸目送之印再过深刻,也抵不过右岸回望时光的淡然清歌,回望,未湮…——题记

绚丽的黄昏渐渐褪去,繁华的夜色阑珊过往,耳畔,《月光曲》漾出层层光晕,轻轻地,我合上了这本封面犹如绿色水墨肆意泼墨的水彩画的书,忆你,门廊斜风细雨空蒙,墨香氤氲声如许,衣带生风,溅湿一腔心情,留下一份沉重。回望,未湮……

《目送》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

龙应台说这是献给自己父亲、母亲和兄弟们的书。有评论者认为,这本书不仅是为作者的同代人写的,同时也是写给上一代和更年轻的下一代的。在书中,展翅高飞的孩子、即将离去的母亲和站立在小路这一端目送他们的作者——三代人的情感一样丰沛,只是各自表达的方式不同。龙应台以她流畅的笔法写出了三代人的心情,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如未湮回望之光抚亮心灵,让每一代读者都从中有所感悟:再多的遗憾不舍都不过是生命的过程,我们只能往前走,用现在来填补过去的空白和伤口,带着爱和释怀与生命和解,与未湮之回望相遇。

在《目送》中,龙应台明显地将笔触伸向了“人”的内心世界,用散文的方式,述说着生命中的悲欢离合。她娓娓述说,述说着亲情的血浓于水,也述说着亲情离去的无奈与锥心疼痛,但更多的是告诉人们亲人的重要与亲情的珍贵,“作为父母的子女,作为子女的父母,彼此的身份,是在一生之中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完成转换——只是第一次的目送是成长,最后一次的目送却永别。” 这或许就是龙应台想要告诉给我们的生活与生命的本真。这些温情的语言,如一剂醒脑益智的良药,使我们深陷尘世羁绊的心灵,一次次得到解脱和自省。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当我看到这句话时,心猛地一震,继而涌出一抹莫名的伤感——华安的一举一动,牵动着妈妈的心,只可惜,他没有再像小时般不断回头,而是,选择将背影送给妈妈。因为,他已经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思想了,他早已淡忘那个依赖母亲的小华安了,他不再是那个用怯怯的眼光看周围的那个小孩子了。他没有看到,妈妈的眼神一直随着他的行进而移动;他没有注意到,妈妈的眼神一点点的燃起希望然后又一点点的暗淡下来。他用自己的时间,无形的抵抗了母亲的靠近。

窗外,微风起,雨丝纷纷,风吟故里,几度风雨暮,一曲笙萧随云飞,穿越浮世烟嚣,念温婉浅笑安然。

记得,周日返校,母亲在身后的千叮万嘱,“在学校记得多喝水。”“有事打电话”“考试认真考。”……而我,总是不耐烦的摆摆手,径直走向学校,殊不知,身后是母亲之浓浓亲情凝成的目送,我,将回望,湮至朦胧。终于,又是一次径直走向学校,我不经意间一回望,便是母亲的温婉浅笑,安然溅起点点温馨,温暖心头,暖之余温久久不散。

星宿如许笑苍茫,泪成行,咬噬星点忧郁晶莹泪,诉说心扉,风影传音,温婉浅笑间,才明晓,回望后,风景如此之美。

趁一切都还来得及,彼此还能拥有彼此,把时间调慢再调慢,陪彼此一起,将风景看透,细水长流,回望,未湮……

捻一抹未湮回望心香,静坐流年之上,笑看红尘过往。回首凝望,那逝去的时光,总会在你心底最柔软的地方,或明媚,或黯然,留下了一行行或深或浅的痕迹,上演着一幕幕荡气回肠。

龙应台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

不必追!生命的脚步是无法追逐的,但是,也不能忘记回望,不能放纵回望渐湮渐深,直至朦胧,忘却……

《月光曲》,依回漾,回望的花开,开到茶蘼,一瞬的烟花,宛如繁华过后的一场梦境,回望,未湮……

《目送读后感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